伪劣商品,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生产、经销过程中违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质量、性能指标严重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甚至地方标准的产品,这类商品具有明显的不真实性和社会危害性,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伪劣商品的特征体现在:其一是商品本身的质量低劣,可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其二是商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通过欺诈手段,使消费者误认为该商品是合格或优质产品,这些商品往往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吸引消费者购买,但实际上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
假冒伪劣商品主要包括假冒商品和伪劣商品两大类,假冒商品是指未经授权,刻意模仿其他知名品牌产品的外观特征,如冒用他人的商标、标志,甚至冒充认证的优质产品,假冒的名牌商品在外观、包装上与正品极为相似,足以误导消费者。
伪劣商品则是指那些使用其他品牌或制造商的名称、商标或识别码,冒充正品销售的商品,这些商品质量低劣,可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假冒的电子产品可能使用劣质材料制造,易引起故障或损坏,仿冒奢侈品也是伪劣商品的一种,它们模仿高端品牌的产品,以低价销售,误导消费者。
伪劣商品的主要特征包括:不真实性、社会危害性以及质量低劣,在识别伪劣商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检查商品的外观质量,伪劣商品的制造工艺粗糙,质量低劣;寻找特有标记,如某些商品具有独特的设计特征或序号;注意商品的销售渠道,正品名牌商品通常不会以不合理的价格大量批发给非授权经销商。
伪劣商品的包装通常简略粗糙,包装材料质量差,多采用手工操作,因此包装质量较差,接口和张贴口不规整,常见松脱现象,而在包装装饰方面,伪劣商品往往偷工减料,套印不准确,色彩常有移位重影,色彩昏暗、深浅不匀、图画含糊。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行为人故意制造、销售伪劣产品,且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将构成犯罪,面临刑事责任,如果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则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如果消费者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向相关部门或法院提出索赔要求,卖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不仅会被判处罚金,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若经营者有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赔偿金额可能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
伪劣商品的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产品;不合格的产品;失效、变质的产品,这些商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还可能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如假冒的食品、药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伪劣商品的存在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诚信体系,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是每个公民和企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