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不负责指派律师,当事人可自行向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若为公诉案件,被告人是未成年、聋哑人的,法院应主动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未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2、刑事案件一旦提交至法院,法院通常会通知律师,刑事案件从检察院向法院提交起诉书并立案开始,法院立案后,一般会在2日内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关于通知律师,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若被告人在公安或检察院侦查阶段已委托代理人,则会同时通知律师(此时律师已成为辩护人)。
3、在刑事案件开庭前,法院必须提前通知辩护律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 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并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4、若律师提前向法院提交合法的授权手续,法院开庭时会通知律师,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在开庭前三日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案件,还应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及开庭时间、地点,以便相关人员准时到场。
1、在刑事案件中,法院通常只在拘留、逮捕后通知家属,检察院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起诉时,法院没有义务通知家属,但若有律师参与,法院会通知律师,在公开审理或审判时,法院同样没有义务通知家属,若有律师参与辩护,法院应在开庭前通知律师。
2、法院没有义务通知家属,判决书将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判决书还应同时送达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但在执行刑罚时,执行机关应及时收押罪犯,并通知其家属。《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宣告判决应一律公开进行。
3、如前所述,刑事案件到法院后,会通知已委托的律师。
4、只要案件中有律师参与,案件到达法院后,律师很快就会收到通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 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时,应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并记录在案。
1、通常情况下,检察院不会通知律师。
2、如前所述,法院会通知已委托的律师,并按照法律规定在开庭前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3、在刑事案件中,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未委托律师,且符合特定条件,法院会指派律师为其辩护,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困难、身心障碍、可能被判处重刑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法院会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
1、开庭时请律师是当事人的权利,如果案件较为简单,当事人可以自行应诉,若案件不复杂,当事人也可以自行起诉和应诉,要求法院对侵权行为作出判决并实施赔偿。
2、通常情况下,诉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没有专业知识的当事人可能难以充分保护自己的权益,委托律师出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当事人维护自身利益,民事案件中,法院不会指定律师,但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可以向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援助,刑事案件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法院才会指定律师。
3、当事人可以选择不请律师,自行辩护是法律允许的,但在现代社会,聘请律师已成为一种趋势,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士,通常比当事人更懂得如何运用法律,除非当事人本身就是律师,否则聘请律师进行辩护往往更为合适。
4、如果当事人提出需要,法院可能会为其安排免费律师,但律师的服务效果则因人而异。
1、在起诉后,开庭通知由法院负责发出,不会由对方律师通知,开庭是法院的职权活动,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由法院确定时间后通知原告、被告及代理人。
2、刑事二审开庭的情况相对较少,但通常情况下,法院会通知律师,律师也会帮助通知家属。
3、法院开庭时必须通知当事人及其律师,如果已聘请律师,可以不通知当事人的家属,如果出现通知不到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传达失误、法院疏忽或律师未提交委托授权书等原因,这些情况很容易查清楚,如果法院未发出开庭传票,则说明法院未履行通知义务。